今年,广州民营科技园迎来成立30周年。如今,民科园厚培新兴产业沃土声优配音,集聚433家高新技术企业、2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,为低空经济提供技术转化与场景落地的天然试验场。
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、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看来,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,不仅仅是单点突破,更应该是系统协同。民科园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北部源点,具有连接广深产业高地与港澳科研重镇的天然区位优势。
首先,要立足广深莞要素高频流动,协同打造跨城低空物流网络。
李世鹏认为声优配音,当前,广深莞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数据流高度活跃,为低空经济场景的联动部署提供了天然优势。深圳已形成覆盖研发、制造与应用的完整低空产业体系,而东莞也提出打造低空智慧物流场景示范,规划城市与城际、跨境的无人机配送网络。
“民科园可依托这一背景,探索在三地布局低空物流节点,推动无人机在城市通勤、医疗急送、跨境配送等方向的实质落地。”他说。
低空经济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的落地,需要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。民科园可结合广深两地在政策机制、技术平台、资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,推动形成跨区域协同治理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新范式,为大湾区构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实践支撑。
其次,要联动广深人才机制,打造跨区域引才与育才平台。
人才是低空经济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生态,关键在于主动融入广深协同创新体系,走向跨区域、跨制度、跨场景的协同引才与留才新机制。
李世鹏指出,2025年广东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中,首期募集的超60万个优质岗位中,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,人才的潮汐加速也从“打工潮”转向“科创潮”。广深两地正加速从“各自引才”走向“协同育才”,民科园位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北部源点,完全有条件成为跨区域低空人才协同培养的枢纽平台,探索广深低空产业链的互补性,为联合育人、共享人才提供了天然空间。
第三,要借鉴国际经验,打造“制度+平台+文化”三位一体协同生态。
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民科园可着力打通产学研转化链条,不仅在于强化物理空间建设,更有条件重构“制度+平台+文化”的三位一体科技创新生态。
李世鹏建议,借鉴新加坡One-North看“产教研共生”生态、荷兰埃因霍温“开放式协同创新”、美国硅谷和剑桥科技园的“高校驱动+产业孵化”实践经验、欧盟的“制度联动与平台搭建”,粤港澳大湾区要想真正实现产学研生态联通,可积极推进人才、科研、资本等要素实现“港澳+广深”协同,依托制度设计与文化共识,探索在政策机制、开放平台、产业文化等层面构建具备广深协同的产业园生态。
南方+记者 黄楚旋声优配音
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