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合肥,长丰县岗集镇岗集社区内一片温馨景象:独居老人吴德权家中,志愿者定期去探望他瑞和网,带来了“夏季清凉”;困境儿童小玉正在社区暑假“岗小集”托管班,大学生志愿者耐心辅导功课;社区广场上,“慈善市集”热闹非凡,慈善宣传向居民们介绍辖区各类活动,号召居民参与社区慈善服务……这是岗集社区推进“四善一体”社区慈善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多元筹资激活慈善内生动力
自2024年启动“四善一体”建设以来,社区打破传统慈善“等靠要”模式,通过“微慈善+为项目”构建可持续的慈善生态。社区建立“微慈善”模式,以“一元捐”“企业冠名基金”等形式,动员居民、商户、企业广泛参与。例如,由合肥市硕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冠名的“硕源慈善护苗”关爱困境儿童服务项目。为让善款“用得明白”,社区建立“需求—资源—项目”转化链条。通过入户走访、居民议事会,梳理出“幸福来敲门”关爱老人服务、“有爱无碍”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、“焕然一新”农村老人更换纱门纱窗服务、“书桌行动”困境儿童居家学习环境改善等9项民生需求,精准匹配资源。
瑞和网
精准帮扶点亮民生微心愿
在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的“微心愿墙”上,有来自辖区困境人群的小小愿望:“希望有个电动的轮椅”“想要一个大的抱抱熊”“想要一个学习机”……岗集社区以“微项目”为纽带,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可落地、可持续的服务。社会组织孵化园成为慈善“生力军”。通过“服务清单认领”的方式,为社区社会组织、高校、企事业单位匹配不同的服务项目,不仅增强了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,也提升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。例如,辖区高校合肥城市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,量身定做开展“周末小课堂”,让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性不断加强。
“幸福来敲门”项目聚焦高龄独居群体,为辖区内14名老人提供“健康检测+生活照料+精神慰藉”服务。例如,张伦贵老人一人独居在村中,因行动不便长期闭门不出,社区为他配备助行器、代缴电费等,志愿者定期陪聊、量血糖测血压,“夏季送清凉”“冬季送温暖”,以及各类节假日慰问也是送到家。他经常笑着对邻居说:“社区比亲人还贴心!”“项目好不好,群众说了算。”社区推行的“点单式服务”,根据居民需求设计项目,不仅是为了提升服务的满意度,也是在动态中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。岗集社区9个项目累计服务4050余人次,满意度达95%。
瑞和网
党建引领构建慈善发展圈
“党建红”引领“慈善暖”,岗集社区将“四善一体”融入基层治理,激活多元主体共治活力。 2024年,岗集社区慈善(志愿服务)联合会募捐资金(含物资)共计4.425万元,用于辖区困境人群帮扶,为辖区内经济困难、残疾人等77户提供专项帮扶服务。
党员带头认领“责任岗”,组建“党员志愿服务队”,在助老、助困中发挥先锋作用。例如,党员志愿者陆瑞连续2年为辖区内特殊老人安装纱门纱窗,助力老人度过一个安稳的夏天。
文化浸润培育“日行一善”新风尚
岗集社区注重“善文化传播”,让慈善理念融入日常。社区打造“一站一中心”:社工站慈善展示墙讲述本地慈善项目,邻里中心“爱心驿站”提供应急帮扶与慈善宣传服务。居民们常常驻足观看,身边点滴“慈善小事”让居民们有了更直观的感受,也更激励他们参与其中,1年半内累计举办100余场活动,参与居民超4000人次。
从“输血式帮扶”到“造血式服务”,岗集社区以“四善一体”为笔,在基层善治画卷上绘出温暖底色。在岗集,慈善不再是简单的救助,而是党建引领下的群众参与、精准服务、文化浸润的社区多维度服务,为合肥探索“善治之城”提供了生动的基层样本。
(张爱雪)
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